天津武备学堂学校概况
1、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署后,一项重要变革在天津地区展开。由于条约规定,中国军队不得在天津附近20里范围内驻扎,袁世凯作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,***取了转移军事机构至保定的策略。这一时期,他决定***取行动,推动军事现代化,派遣了大约五六十名学员从武卫右军随营学堂出发,前往日本进行深造学习。
2、武备学堂是清末的陆军学校。最早的北洋武备学堂(天津武备学堂)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立的。它首开了近代陆军教育的先河,引起了中国武举制度的废除;它所培养的学生,大多成了清末时期新军编练的骨干和北洋军阀集团的重要成员,对民初军人专政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
3、天津武备学堂的常规运营经费为每年15万两,但这并不包括军装等额外支出。关于薪酬体系,学堂设有多个职位,每个职位的待遇如下:总办每月薪资为120两,会办每月100两,监督和提调每月均为80两,总教每月80两。教习的工资范围在40至60两之间,洋教习的待遇较高,每月300至350两。
4、两江地区则挑选了陈其***、唐在礼等10人,两湖地区更是选拔了卢静远、吴禄祯等20人,总计39名学生,他们成为了中国学生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先驱。这段时期,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选拔主要通过军队目兵的挑选或军官的推荐,类似于后来各镇所设立的随营学堂,直至光绪二十六年天津武备学堂关闭。